释迦摩尼佛说过的名言

2020-03-06T10:50:50 高中诗词

好诗文网为您整理的关于释迦牟尼的名言 1、诸法因缘生,我说是因缘;因缘尽故灭,我作如是说。2、一切行无常,生者必有尽,不生则不死,此灭最为乐
释迦摩尼佛说过的名言
  好诗文网为您整理的关于释迦牟尼的名言

  1、诸法因缘生,我说是因缘;因缘尽故灭,我作如是说。

  2、一切行无常,生者必有尽,不生则不死,此灭最为乐。

  3、所有人类的不幸都源于不能直面现实。

  4、凡所有相,皆是虚妄。若见诸相非相,则见如来。

  5、得失从缘,心无增减。

  6、此有故彼有,此生故彼生;此无故彼无,此灭故彼灭。

  7、恨永远无法止恨,只有爱才可以止恨。

  8、一切有为法,如梦幻泡影。如露亦如电,应作如是观。

  9、色即是空,空即是色。

  10、心灵是先驱,是首领;万法唯心造。

  11、我们即是本身所想的模样,一切行为来自内在的想法,这些想法使我们造成今日所处的世界。

  12、心灵是很难理解的,它十分敏锐且游移于意志间。智者会守护它,因为小心维护心灵常会导向幸福。

  13、不论恐惧源自何处,它总是来自愚人而非智者。

  14、即使是最坏的敌人,也不能像自己毫无防御的内心般伤害自己,然而一旦心灵被操纵了,即使是父母或任何亲人也不能帮你。

  15、痛苦的原因不外乎源于自私贪婪的欲求,以及事物无法与我们的精力和环境的改变相配合。

  16、怨恨并不因怨恨而终了,而是因爱而终止。

  17、自爱者将不会伤害他人。

  18、每个人皆具有行善的潜能,即使是最邪恶的人也可以经由努力,变成最有道德的人。而且,无论是多大的罪恶,皆不能以无止尽的痛苦来惩罚他。

  19、控制自我胜过控制世界,对世俗享乐的自制胜过全世界的财富。

  20、虽然一个人必须在战争中征服数千人才能获得胜利,但是,征服自我的人,方是最伟大的征服者

  推荐阅读:[培根读书名言][高尔基读书名言名句]

  [莎士比亚名言][孔子名言英文][老子的名言名句大全]

  [高尔基读书名言名句][泰戈尔名言][斯宾诺莎名言]

  [尼采的名言][苏格拉底名言]
,未经允许,禁止转载,文章链接:

  https://www.haoshiwen.org/view.php?id=76929

  释迦牟尼的古诗大全

  

作者介绍

佛教的创立者释迦牟尼(佛陀),是古印度中期迦毗罗卫国的释迦族人,他存在于西元前第一个千年的中期。此时商品贸易的繁荣促使了刹帝利阶层的崛起,构成阻碍的传统婆罗门教权威地位被削弱,思想界活跃着包括佛教在内的沙门思潮。

  释迦牟尼的生平,没有引起早期三藏编者的重视,他们只是尽量详细记录导师的言词;更详尽的叙述和更传奇的故事在后来才被精心编造出来。关于佛陀的形象,相对可靠的是一个基本轮廓。他成长于富裕的环境,娶妻生子后,大概29岁时出家;所学的禅定和苦行都无法解决问题;约35岁时得到佛陀的自觉。余生的岁月,他的足迹遍布恒河流域,向各阶层说法教化。他对外道思想所做的扬弃,纠正了时代文明的某些偏失,也维护了刹帝利的阶级利益,使他被尊称为释迦族的圣人。

  佛灭后,圣典先是口口传诵,较晚才陆续出现文字经典;原始经典后来又经各部派的重新编纂。这一系列的过程,佛陀的原说一直被加工。所以在全部藏经中,某些法义以略不相同的面目出现。最多只能在一定程度体现佛陀教说的,是巴利五部尼柯耶和汉译四部阿含所代言的“原始佛教”,其内容结构多为三法印、四谛、八正道、十二缘起、三十七道品等。佛陀的根本原理,是成立于无常、无我的缘起,例如舍利弗皈依佛陀前,只需告诉他:“世尊所说,诸法是因缘的生灭”。

  觅道的经过

  出家到摩揭陀国:佛陀29岁出家(或19岁、25岁)。他在某天中夜离城,行至阿那玛河畔,剃去须发并去除饰物。然后南行至当时印度新文化中心地摩竭陀国,这里群集众多新型思想家。据载他在首都王舍城托钵时引起了频婆娑罗王的注意,国王劝他放弃出家并交给他一支军队,他拒绝了。剃发和托钵是当时出家沙门的风尚,表示与婆罗门的对立。

  禅修:他从学阿罗陀迦兰,达到“无所有处定”。阿罗陀希望他留下,但他因为不满足于此而退出;又从学郁陀兰弗,达到更深的“非想非非想处定”,即泯“想”和“非想”的差别,住于“平等寂静”的知见,感到心似乎与“不动的真理”合一。但这仍然无法解决问题,他还是离开了。

  瑜伽禅定是印度东方哲学的具体形式,到释迦时代则十分流行。这里的“无所有处定”、“非想非非想处定”,包含在原始佛教教理的“四无色定”中。佛教在禅定上安立智慧,表示只修定并无法契合真理。禅定虽是心的锻炼,但出定后又回到动摇不停的心,所以禅定自身是盲目的。

  苦行:释迦牟尼苦行处是尼连禅河畔的优娄频罗聚落。苦行流行于各时代,主张折磨不净的肉体达到解脱,受出家人普遍崇敬。佛以六年时间深入极端苦行,摧残自己的身心,竟使其他苦行者以为他将丧命。最终他认为苦行无益,因无法达到觉悟与涅槃,所以放弃。他回忆起小时候在树下的初禅体验,认为这可能有所帮助。他在尼连禅河沐浴,接受了牧女苏耶妲的乳糜之供。憍陈如等五随从因此厌弃他。这成为佛后来表达佛教立场的开端,即佛教的教义不提倡无意义的苦行。

  证觉成道

  他通过正常饮食恢复了体力,来到距苦行处不远的伽耶城,不久后开悟成为“佛陀”。此时他35岁(或31岁)。据上座部所说,成道前,当他努力调伏自心,七年来围困他的“魔”在此时“现形”。其“十魔军”有:色欲;不乐梵行;饥渴;贪爱;懒惰昏沉;恐惧;疑惑;毁损执着;获取奉承、荣誉与非正名声;贡高我慢。诸天无法战胜“魔军”,也曾有修行者投降。他以“慧”战胜“魔军”。

  关于释迦牟尼觉悟的内容,《阿含经》中的说法竟有十五种之多,较有代表性和影响力的,或说由四谛而悟;或由十二因缘而悟;或四禅中得三明而悟。作为完整系统化的四谛和十二因缘,或不视为成道内观的原形;成道所悟之“法”,以及三明的内容,都是关于缘起和寂灭的学说。

  佛陀开悟后享受于法乐中。他感到其学说尚不能被接受和理解,有不愿说法的心理。据上座部说,梵天王得知佛不愿说法,感觉事态严重而下凡劝请,他保证世间将会有人能够理解佛法,佛最后同意说法。此处以婆罗门教的上帝劝请佛陀,意将佛教地位抬高到神教之上。.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