管子名言名句带翻译

2020-03-06T10:49:47 高中诗词

我们共为您整理出管子名言文言文50篇,管子名言58篇下面列出有代表性关于描写“清明名言”的诗句有哪些?国多财则远者来,地辟举则民留处。仓廪实
管子名言名句带翻译
  我们共为您整理出管子名言文言文50篇,管子名言58篇

  下面列出有代表性关于描写“清明名言”的诗句有哪些?

  国多财则远者来,地辟举则民留处。仓廪实则知礼节,衣食足则知荣辱。——《牧民》

  四维不张,国乃灭亡。——《牧民》

  国有四维,一维绝则倾,二维绝则危,三维绝则覆,四维绝则灭。倾可正也,危可安也,覆可气也,灭不可复措也。——《牧民》

  何谓四维?一曰礼,二曰义,三曰廉,四曰耻。礼部逾节,义不自进,廉不蔽恶,耻不从枉。故不逾节则上位安,不自进则民无巧诈,不蔽恶则行自全,不从枉则邪事不生。——《牧民》

  政之所行,在顺民心;政之所废,在逆民心。民恶忧劳,我佚乐之;民恶贫贱,我富贵之;民恶危坠,我存安之;民恶灭绝,我生育之。……从其四欲,则远者自亲;行其四恶,则近者叛之。——《牧民》

  刑罚不足以畏其意,杀戮不足以服其心。——《牧民》

  明必死之路,严刑罚也。开必得之门,信庆赏也。……严刑罚,则民远邪。信庆赏,则民轻难。——《牧民》

  授有德,则国安。务五谷,则食足。养桑麻六畜,则民富。令顺民心,则威令行。——《牧民》

  不强民以其所恶,则诈伪不生。——《牧民》

  御民之辔,在上之所贵;道民之门,在上之所先;召民之路,在上之所好恶。故君求之责臣得之;君嗜之责臣食之;君好之则臣服之;君恶之则臣匿之。——《牧民》

  城郭沟渠不足以固守,兵甲强力不足以应敌,博地多财不足以有众,惟有道者能备患于无形也,故祸不萌。——《牧民》

  缓者后于事,吝于财者失所亲,信小人者失士。——《牧民》

  赋敛厚,则下怨上矣;民力竭,则令不行矣。——《权修》

  取于民有度,用之有止,国随小必安;取于民无度,用之不止,国随大必危。——《权修》

  察能授官,班禄赐予,使民之机也。——《权修》

  审其所好恶,则其长短可知也;观其交游,则其贤不肖克察也。——《权修》

  地之守在城,城之守在兵,兵之守在人,人之守在粟。——《权修》

  货财上流,赏罚不信,民不廉耻,而求百姓之安难,兵士之死节,不可得也。——《权修》

  一年之计,莫如树谷;十年之计,莫如树木;终身之计,莫如树人。——《权修》

  微邪不禁,而求大邪之无伤国,不可的也;小礼不谨于国,而求百姓之行大礼,不可地也;小义不行于国,而求百姓之行大义,不可得也;小廉不修于国,而求百姓之行大廉,不可得也;小耻不饰于国,而求百姓之行大耻,不可得也。凡牧民者,欲民之谨小礼,行小义,修小廉,饰小耻,禁微邪,此厉民之道也。民之谨小礼,行小义,修小廉,饰小耻,禁微邪,治之本也。——《权修》

  爵服加于不义,则民贱其爵服。民贱其爵服,则人主不尊。……禄赏加于无功,则民轻其禄赏。民轻其禄赏,则上无以劝民。——《权修》

  爵服贱,禄赏轻,民间其治,贼臣首难,此谓败国之教也。——《权修》

  小谨者不大立,薋(zi)食者不肥体。——《形势》

  伐矜好专,举事之祸也。——《形势》

  邪气入内,正色乃衰。——《形势》

  君不君则臣不臣,父不父则子不子。上失其位,则下逾其节。上下失和,则政令不行。——《形势》

  失天之度,虽满必涸(he);上下失和,虽安必危。——《形势》

  天之所助,虽小必大;天之所违,虽成必败。顺天者有其功,逆天者怀其凶,不可复振也。——《形势》

  圣君任法而不任智,任数而不任说,任公而不任私,任大道而不任小物,然后身佚而天下治。——《任法》

  法不一,则有国者不详;民不道法,则不详。——《任法》

  群臣不用礼仪教训,则不详;百官服事者离法而治,则不详。——《任法》

  故法者,天下之至道也。——《任法》

  重爱曰失德,重恶曰失威。威德皆失,则主危也。——《任法》

  明王之所操者六柄:生之、杀之、富之、贫之、贵之、贱之。主之所处者四位:一曰文,而曰武,三曰威,四曰德。籍人以其所操,命曰夺柄。籍人以其所处,命曰失位。夺柄失位,而求令之行,不可得也。法不平,令不全,是亦夺柄失位之道也。——《任法》

  夫私者,雍蔽失位之道也。——《任法》

  群臣百姓人虑利害,而以其私心举措,则法制毁而令不行矣。——《任法》

  国有四亡:令本不出谓之灭;出而道留谓之拥;下情本不上通谓之塞;下情上而道止谓之侵。——《明法》

  有法度之制者,不可巧以诈伪;有权衡之称者,不可欺以轻重;有寻丈之数者,不可差以长短。——《明法》

  所死者非罪,所起者非功,则为人臣者重私而轻公矣。——《明法》

  求必欲得,禁必欲止,令必欲行。——《管子》

  1、一年之计,莫如树谷;十年之计,莫如树木;终身之计,莫如树人。

  选自《管子·权修》。树:种植、培育。想在一年内获得利益的,不如种植粮食;想在十年内获得成果的,不如种植树木;想终身获取利益的,不如培育人才。

  2、地者政之本也,是故地可以正政也。

  选自《管子·乘马》。正:调整。土地是国家政治的根本,因此可利用土地调整政治。

  3、市者,可以知治乱,可以知多寡,而不能为多寡。

  选自《管子·乘马》。治:安定太平。通过市场可以看出国家的治乱,可以了解到物质的多寡。但是市场不能是物质财富本身增加或减少。

  4、非诚贾不得食于贾,非诚工不得食于工;非诚农不得食于农,非信士不得立于朝。

  选自《管子·乘马》。不是诚实的商人,不得依靠经商为生;不是诚实的工匠,不得依靠做工为生;不是诚实的农夫,不得以务农为生;不是诚信的士人,不能在朝中做官。

  5、然则得人之道,莫如利之;利之之道,莫如教之。

  选自《管子·五辅》。利:利益,得利。然而获取民心的法则,不如给人民利益;给人民利益,不如对人民进行教育。

  6、爱之,利之,益之,安之,四者道之出。

  选自《管子·枢言》。爱护人民,使民得利,使民得益,使民安居,这四点都是道的要求。

  7、量力而知攻,善攻者,料众以攻众。

  选自《管子·霸言》。量:估计,估量。料:料想,揣摩。众:军队,前一“众”指自己的军队,后一“众”指敌人的军队。估量自己的力量而知道如何进攻的人,是真正善于打仗的人,(这样的人)会正确分析自己军队的优势,去进攻敌人。

  8、霸王之形,德义胜之,智谋胜之,兵战胜之,地形胜之,动作胜之,故王之。

  选自《管子·霸言》。称霸天下的形势是:在德义上超过别国,在智谋上超过别国,在军事上超过别国,在地形上超过别国,在掌握时机上超过别国。因此可以统治天下。

  9、欲为天下者,必重其国;欲为其国者,必重其民;欲为其民者,必重尽其民力。

  选自《管子·权修》。重:珍惜,珍重。要想治理好天下,就必须珍惜本国的国力;要想治理好国家,就必须珍惜国内的人民;要想治理好人民,就必须珍惜民力以防耗尽。

  10、地之生财有时,民之用力有倦,而人君之欲无穷。以有时与有倦养无穷之君,而度量不生于其间,则上下相疾也。

  选自《管子·权修》。时:时令。倦:疲倦。度量:尺度。土地生产财富,受时令的限制;百姓的劳力使用有疲倦的时候;而人君的欲望却是没有止境的。用有限的财富和有限的劳力去供养欲望无穷的君王,如果合理的使用尺度没有在此生成,那么上下之间就会相互怨恨。

  1善气迎人,亲如兄弟,恶气迎人,害于戈兵。

  《管子·心术下》。这几句大意是和颜悦色,善意待人,就会亲如兄弟;恶声恶气,粗暴待人,比使用兵器更加伤人。管子的这些话对当今的社交活动、公共关系和人际交往仍有重要的借鉴意义。

  2圣人能辅时,不能违时。智者善谋,不如当时。

  《管子·霸言》。辅时:适应时势行事。违时:违背时势行事。当时:适时。圣人行事能够适应时势,不能违背时势。聪明人善于谋划,不如利用合适的时机。

  3千里之路,不可扶以绳;万家之都,不可平以准。言大人之行,不必以先帝常,义立之谓贤。

  《管子》长达千里的道路,不可能用绳墨来拨直;大到万家的城市,不可能用准具来取平。这是说伟大人物的行动,不必拘守先例与常规,能立义就可以称贤。

  4务为不久,盖虚不长。

  《管子·小称》。为:同“伪”。“务为”即作假。盖:遮盖。虚:虚假。弄虚作假.时间不会太久;遮盖虚假的事情,时间也不会太长。

  5伐矜好专,举事之祸也。

  《管子·形势》。伐矜(jīn今):自大自夸。举事:办事。自大自夸,喜欢独断专行,是办事情的祸根。

  6微邪,大邪之所生也。

  《管子·权修》。微:小。邪:邪恶,坏事。小的坏事,是大坏事产生的根源。量的渐变必然导致质的突变。小事不注意,必铸成大错。

  7观其交游,则其贤、不肖可察也。

  《管子·权修》。不肖:品行不好,不正派。观察他所交往的是些什么人,就能看出他是品德好的人还是不正派的人。

  8骄倨傲暴之人不可与交。

  《管子·白心》。骄纵、傲慢、急躁、暴戾的人,不可与他交朋友。

  9知子莫若父。

  《管子·大匡》。没有比父亲更了解儿子的了。《管子·大匡》说:“~,知臣莫若君。”这是两句古语,《国语·晋语七》作“择臣莫若君,择子莫若父”,《左传·昭公十年》作“择子莫若父,择臣莫若君”,《战国策·赵策二》则作“选子莫若父,论臣莫若君”。

  10邪气袭内,正色乃衰。

  《管子·形势》。袭内:侵入体内。正色:健康的肤色。不正之气侵入体内,健康的肤色就会衰褪。一切致病的不正之气,浸染了人的身体,人就会得病,而原先健康红润的肤色就会变为病容。要不得病,就要预防一切不正之气浸染人的身体。《管子·形势》云:“~。君不君,则臣不臣;父不父,则子不子……”是用这两句来比喻说明位高者如果作风不正,位低者也会不安分守己;要得下正,先得上正。这两句可用以说明人要不病,就须预防邪气的侵袭,也可用以喻指要使下级作风正派,首先要上级作风正派;要使国家的政事清明,首先不可使不正派的人掌权得势等等。

  11起居时,饮食节,寒暑适,则身利而寿命益。

  《管子·形势解》。时:按时。适:相适应。日常生活按时,吃喝有节制,穿衣和天的冷热相适应,就会有利于身体健康,有益于长寿。这几句从起居、饮食、寒暖三个方面谈养生:起居定时,劳逸结合,生活规律;节料饮食,不暴吃暴喝,以免有损肠胃;适应时令的变化,使身体寒暖适度,保持舒坦。

  12福不择家,祸不索人。

  《管子·禁藏》。索:找寻。福气不会自己选择人家,灾祸也不会自己寻人而降。无论是福气还是灾祸,都不会自动上门,而是由人的所作所为导致的。所以要获取幸福就要自己去努力争取,要避免灾祸就要自己去注意预防。

  13不作无补之功,不为无益之事。

  《管子·禁藏》。补:补益。这两句大意是:不要搞没有补益的工作,不要干没有益处的事情。《禁藏》篇是讲君主应当自我克制的。~两句是说圣明君主行事应讲究实效,不要搞没有意义的工作。

  14小谨者不大立,訾食者不肥体。

  《管子·形势》。小谨:拘谨于小节。大立:成大事。訾(zǐ紫):据《管子集校》应为“飺”(cí词),嫌食,挑拣吃的。拘谨于小节的人成不了大事,嫌食的人身体不会肥胖。谨小慎微的人胸怀不开阔,把眼界局限在小范围之内,不敢放开手脚大干,所以成不了大事。嫌食的人对食物挑挑拣拣,这也不吃,那也不喝,所以不会胖起来。处事应从大处着眼,不要谨小慎微。

  15朝忘其事,夕失其功。

  《管子·形势》。早晨忘掉了他的事业,晚上就会失去他已取得的成就。骄傲自满是事业的大敌。“朝”、“夕”对比,极言时间之短,失败之速。由于骄傲自满,多年努力获得的成功,毁于一旦是完全可能的。

  16事者,生于虑,成于务,失于傲。

  《管子·乘马》。务:致力。各种事业总是产生于谋虑,成功于实干,失败于骄傲。任何事业的成功,都不会凭空得来,而是产生于深思熟虑和周密计划之中,凭借灵机一动,是勾勒不出宏伟的蓝图的。有了计划,还须锲而不舍地努力,克服种种困难,才能获得成功,获得成功之后,还须进一步努力,才能更上一层楼,若是踏步不前;事业不会有发展;若是骄傲自满,沉溺于声色,则事业一定会失败。

  17誉不虚出,而患不独生。

  《管子·禁藏》。虚出:凭空得到。独生:无故产生。荣誉不会凭空得到,祸患也不会无故产生。

  18天道之数,至则反,盛则衰。

  《管子·重令》。天道:此指自然规律。至:极点,尽头。自然万物发展变化的规律是:发展到尽头,就会走向反面;发展到极盛之后,就会趋于衰落。办事要适可而止,不可搞过头,走极端。

  19海不辞水,故能成其大;山不辞土石,故能成其高;明主不厌人,故能成其众;士不厌学,故能成其圣。

  《管子·形势解》。辞:推辞,拒绝。厌:厌恶。海洋不拒绝点滴之水,所以能形成这么大;山不拒绝些许土石,所以能形成这么高;圣明的君主不厌恶人多,所以能统治众民;读书人不厌恶学习,所以能为圣人。

  20草茅弗去,则害禾谷;盗贼弗诛,则伤良民。

  《管子·明法解》。杂草不清除去,就损害庄稼的生长;强盗窃贼不消灭掉,良民就不得安生。欧阳修《祭丁学士文》说:“善恶之殊,如火与水不能相容”。草稗禾谷不能共生,盗贼良民无法共处。因此,农夫要除草以保护禾谷,政府应铲除盗贼以保护人民。邪恶必除、除恶务尽。

  21事将为,其赏罚之数必先明之。

  《管子·立政》。为(wéi围):做。明:讲清楚。将要办什么事情.必须先明示奖惩条件,讲精楚办好了如何奖赏,办坏了怎样惩罚。《管子·立政》是讲君主临政应当注意与解决的一些重大问题的。用现在的话说,上级下选达任务时.应先将奖惩条例公布出来,以激威人们去立功受奖,鞭策后进努力向前。因赏罚之数事先公布于众,事后照章办事,得奖的人心安理得,受罚之人也无怨言。

  22凡将举事,令必先出。

  《管子·立政》。举:办。凡是要办大事,必须先制定、颁布法令。“没有规矩,不能成方圆”。要办理大事,不先制定、颁布法令,人们将无所适从。办事的意义、目的,怎样办事,办成了有什么奖赏,不成功有什么处罚等等,都应在法令上明确指出,使人们一目了然;事情完成之后,要依法给予奖惩,使人们知道以后应怎样做。

  23令则行,禁则止,宪之所及,俗之所被,如百体之从心,政之所期也。

  《管子·立政》。宪:根本法令。俗:风俗。被:同“披”,指影响。百体:谓人体的四肢百骸各个部位。命令下达就立即执行,禁令颁布就即刻停止,凡是根本法令所及和风俗影响到的地方,就像人的四肢百骸服从于大脑意志一样,这是为政所期望的结果。要树立国家和君主的权威,就必须严明法纪,令行禁止,执行不苟。若有法不依,有令不行,地方各自为政,各行其是,那就国将不国,君将不君了。

  24法制不议,则民不相私;刑杀不赦,则民不偷于为善;爵禄毋假,则下不乱其上。

  《管子·法禁》。法制:法律制度。议:非议。偷:苟且,马虎,这里为“忽视”的意思。假:借。法令制度不容非议,民众就不敢相互营私;刑罪不容宽赦,民众就不敢忽视为善;授爵赐禄的大权不借以送人,臣下就不会叛君犯上。《法禁》是讲立法行禁的。管子认为为了维护法制的严肃性和君主的权威性,法令一经颁布,就不允许说三道四私下非议;实行严刑峻法,不容宽贷,就使人不敢轻易干坏事。

  25令重于宝,社稷先于亲戚;法重于民,威权贵于爵禄。

  《管子·法法》。令:政令。宝:财物。威权:威望权力。爵禄:爵位俸禄。国家的政令重于物质财富,国家的利益要重于亲戚的利益;法令比个人重要,威望权力要比贵族的爵位、俸禄更值得珍贵。这几句明确指出:法律是国家的根本,国家的利益高于权贵的利益,法律的尊严要高于贵族勋爵的地位权势,法令的价值要超出珍宝财物。也就是说,要使国家文明进步,必须实行法治。这个法,不受权贵的干扰,不为物质所收买,不为民众所胁迫,它凌驾于社会之上。管仲的“法治”主张,是针对儒家的“德治”提出的。有其历史进步意义。对近代人们提出的法律面前人人平等,任何个人与法律相比,法律都具有更高的权威,不无借鉴意义。

  26罚避亲贵,不可使主兵。

  《管子·立政》。在执法时心慈手软,或偏私袒护不敢处理自己的近亲好友,或畏惧权势不敢惩罚达官权贵,这种人不能作三军统帅。作为统领军队的将领,必须做到执法如一,才能获得部下的拥护;得到部下的拥护,才能使上下一心,同仇敌忾。凡是统兵的将领,必须作到信赏必罚,尤其是亲朋好友、达官贵人触犯了刑律,肯不肯、敢不敢依法行事,是能否执法如一的试金石。

  27量力而知攻。

  《管子·霸言》。料:估计。正确地估计自己的力量,才能知道什么时候向敌人进攻最好。《管子》认为:“善攻者料众以攻众,料食以攻食,料备以攻备”,也就是说,一个好的将领,应在充分分析敌我力最对比,肯定自己的力量具有压倒优势以后,再发动进攻。对自己的部队一无所知,对敌人情况了解不明,就随意发动进攻,此乃兵家之大忌。《孙子》说:“知彼知己,百战不殆”,又说:“用兵之法,十则国之,五则攻之,倍则分之”,可见要根据敌情的不同,采用不同的战术,才能百战不殆。

  28凡用兵者,攻坚则轫,乘瑕则神。

  《管子·制分》。坚:指敌军防备森严的地方。轫(ren任):阻碍车轮转动的木头,引申为阻碍。瑕(xia侠):指敌军防备薄弱的环节。用兵打仗时,进攻敌人守备森严的地方速度就慢,进攻势必受到敌人的阻挡;而对敌人守备薄弱的地方乘机发起进攻,则收效神奇,可大获全胜。常言说:“兵贵神速”(陈寿《三国志·魏书·郭嘉传》),要想取得神速的效果,必须向敌人的薄弱环节迅猛发起进攻,否刚进攻速度受阻,攻势缓慢,慢则生变(如敌人增援部队赶来,加强守备力量等)。应迅速攻击敌人的薄弱环节,速战速胜。

  29善用兵着无沟垒而有耳目。

  《管子·制分》。淘垒:指用于抵御敌人进攻的战壕和堡垒。善于指挥作战的将领,宁可没有坚固的工事,也必须有了解敌情的谍报人员。古来善战者,宁可取消防御工事的修筑,也必须要有部队的耳目——侦察兵。当然,有条件时,二者应都有才好。

  30仓廪实则知礼节,衣食足则知荣辱。

  《管子·牧民》。仓廪(1in懔):贮藏谷米的仓库。实:充实,满满地。人们只有仓库充实了,才懂得礼节;只有衣食富足了,才懂得荣辱。这两句又作“仓廪实而知礼节,衣食足而知荣辱”(见《史记·管仲列传》引)。温饱是人生第一需要,只有解决了温饱问题,人们才能建立起一定的道德观念,懂礼节,知荣辱。否则,为了生存,是什么都不顾的。本名句可供论述只有保证人民最起码的生存条件,才能稳定社会秩序时引用,还可供论述物质基础和伦理道德之间的关系时引用。

  31凡治国之道,必先富民。

  《管子·治国》。凡是治理得比较好的国家,都遵循了同一原则,那就是必定要先使人民富裕起来。只有广大人民都富足了,国家才能繁荣昌盛,这是被无数历史事实证明了的道理。

  32积于不涸之仓者,务五谷也;藏于不竭之府者,养桑麻育六畜也。

  《管子·牧民》。不涸(he和):不枯竭,引申为取之不尽。所谓把粮食积存在取之不尽的粮仓里,就是要努力从事粮食生产;所谓把财富贮藏在用之不竭的府库里,就是要种植桑麻,饲养六畜。管仲认为国家要安定稳固,最重要的就是要发展生产。在古代就是要发展农业、牧业生产,因为“农业是整个古代世界的决定性的生产部门”(恩格斯语)。人们都努力从事农业、牧业生产,那就是取之不尽、用之不竭的仓库。有了丰厚的积贮,人民丰衣足食、安居乐业,国家就会安定稳固。

  33均地分力,使民知时也。民乃知时日之蚤晏,日月之不足,饥寒之至于身也。

  《管子·乘马》。蚤晏:早晚。蚤,同“早”。把土地分下去,实行分户经营,使人民自身抓紧农时。他们知道季节的早晚,光阴的紧迫和饥寒的威胁。要大力发展农业,充分利用地利,充分发挥人力,即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。管子主张把发生产和农民切身利益联系起来,“是故夜寝蚤起.父子兄弟不忘其功.为而不倦,民不惮劳苦。”分田到户,他们就能够晚睡早起,父子兄弟全家关心劳动,不知疲倦、不辞劳苦地细心经营。

  34金与粟争贵,乡与朝争治。

  《管子·权修》。金:货币。粟:粮食。争贵:争比贵重。乡:地方。朝:朝廷,即中央。争冶:争夺治理权限。货币与粮食互争贵重,地方与中央互争治理权限。市场商业发达了,货币的地位就重要,即所谓“金贵”;自然经济发达了,粮食的地位就重要,即所谓“粟贵”。地方作用大了.中央的作用就受影响;中央的权限大了,地方的权限就受限制。作者认为应当限制商业,不应使市场店铺成行,使农民弃农经商;认为朝廷应分权与乡,藏富于民。推行这种强本抑末,把农业放在首位,充分发挥地方积极性,藏富于民的经济思想是可取的。

  35利之所在,虽千仞之山,无所不上;深源之下,无所不入焉。

  《管子·禁藏》。仞:古代长度单位,一仞相当于七尺,一说八尺。千仞之山:极高之山。探源:极深之水。凡是有利的地方,虽然是极高的山,没有不可以上去的;即令有极深的水,没有不可以下去的。这几句以生动的比喻说明人们为了获得某些利益,往往表现出不畏艰难、不避危险的勇气和毅力。

  36黄金者,用之量也。辨于黄金之理,则知侈俭;知侈俭,则百用节矣。

  《管子·乘马》。用:财用。量:计量。侈俭:奢侈与俭省。百用:各项用度。这几句大意是:黄金是计量财用的工具,懂得黄金的道理,就懂得什么是奢侈和俭省;懂得奢侈和俭省,就能调节各项用度。《乘马》是一篇关于计算筹划国家一些重大经济,政治问题的专题论文,表现了管仲的政治思想和经济思想。管仲说,黄金是国家用来计量财用的工具,可以用它调节国家各项用度。国家用度过于俭省,黄金价格就低,各项事业不好办,对事业发展不利;国家用度过于奢侈,黄金价格就高,金价高则商品贱,对资源不利。所以要掌握它的规律。

  37闻贤而不举,殆;闻善而不索,殆;见能而不使,殆。

  《管子·法法》。举:选拔。殆(dài代):危险。索:寻求。能:能干的人。使:使用。闻知有道德的人不予荐举,听说有善良的人不去寻求,见到有才能的人不予使用,那是很危险的。治理国家需要人才,人才是国家最宝贵的财富。如对涌现出来的人才视而不见,听而不闻,不礼贤,不重才,麻木不仁,浑浑噩噩,长此以往,国家就危险了。

  38独王之国,劳而多祸。

  《管子·形势》。君王独断专横的国家,人民疲于奔命而国家祸端不断。

  39上下不和,令乃不行。

  《管子·形势》。上级和下级不和谐,政令就不能贯彻执行下去。

  40治国常富,而乱国必贫。

  《管子·治国》。治国:治理得好的国家。乱国:不太平的国家。治理得好的国家常常是富裕的,而不太平的国家一定是贫穷的。

  41利莫大于治.害莫大于乱。

  《管子·正世》。国家得利最大莫过于社会大治,祸害最大莫过于社会动乱。国家大治,社会稳定,人民安居乐业,生产发展,经济持续繁荣,这是国家所得到的最大的利。而国家动乱,人心惶惶,人民不能从事生产,经济衰败,这是国家最大的祸害。所以治国者应千方百计维护大治的局面。

  42言不得过实,实不得延名。

  《管子·心术上》。过:超过。延:谋求。言语不得超过所述事物的实际,也不得以实际去谋求过分的名声。夸夸其谈,言过其实,妄得虚名,最终都会自食其恶果。言谈要实事求是,名实要相符。

  43政之所兴,在顺民心,政之所废,在逆民心。

  《管子·牧民》。废:败坏。逆:背。国家政事之所以兴旺,在于顺乎民心;国家政事之所以败坏,在于背乎民心。人民是组成国家的基础,国家的政事只有顺乎民心,符合人民的愿望,才能行得通,若背逆民心,不符合人民的愿望,就行不通。民心,决定着国家政事的兴废。

  44有道之君,行治修制,先民服也。

  《管子》善于治国理政的人,通过制定有效制度来管理国家,以达到众民皆服的目的。

  45疑今者察之古,不知来者视之往。万事之生也,异趣而同归,古今一也。

  《管子·形势》对当今有疑惑不解的事可以考察古代,对未来不了解则可以考察过去。万事的本性,途径方式虽有不同,但总是同归一理,从古到今都是一样的。来:未来。往:以往,往古。生:读作“性”,本性,属性。趣:同“趋”,趋向,引申为途径,方式。

  46衣冠不正,则宾者不肃。进退无仪,则政令不行。

  《管子》接待客人时衣帽不整齐,客人的态度也就不恭敬。在行动上如果不讲礼节,政令就不可能施行。仪表和礼节绝非小事,而是关系到待人接物态度的大问题。

  47天下不患无财,患无人以分之。

  《管子·牧民篇》不要担心天下没有财富,关键是担心没有人经营管理(而使得财富在无形中流失)。

  48众寡同力,则战可以必胜,而守可以必固。

  军队不论人数多少,只要同心协力,就能战必胜,守必固。

  查看全部:
,未经允许,禁止转载,文章链接:

  https://www.haoshiwen.org/view.php?id=76874

  管子的古诗大全

  

作者介绍

管仲(公元前723年-约公元前645年)华夏族,名夷吾,字仲,又称敬仲,春秋时期齐国著名的政治家、军事家,颍上(今安徽颍上)人。管仲少时丧父,老母在堂,生活贫苦,不得不过早地挑起家庭重担,为维持生计,与鲍叔牙合伙经商后从军,到齐国,几经曲折,经鲍叔牙力荐,为齐国上卿(即丞相),被称为“春秋第一相”,辅佐齐桓公成为春秋时期的第一霸主,所以又说“管夷吾举于士”。管仲的言论见于《国语齐语》,另有《管子》一书传世。

  管仲讲工,农,商,兵,注重经济,反对空谈主义,主张改革以富国强兵,他说:“国多财则远者来,地辟举则民留处,仓禀实而知礼节,衣食足而知荣辱”。齐桓公尊管仲为“仲父”,授权让他主持一系列政治和经济改革:在全国划分政区,组织军事编制,设官吏管理;建立选拔人才制度,士经三审选,可为“上卿之赞”(助理);按土地分等征税,禁止贵族掠夺私产;发展盐铁业,铸造货币,调剂物价。管仲改革的实质,是废除奴隶制,向封建制过渡。管仲改革成效显著,齐国由此国力大振。对外,管仲提出“尊王攘夷”,联合北方邻国,抵抗山戎族南侵。这一外交战略也获得成功。后来孔子感叹说:“假如没有管仲,我也要穿异族服装了”。

  管仲之所以能相齐成霸,是与鲍叔牙的知才善荐分不开的。管仲晚年曾感动地说:“我与鲍叔牙经商而多取财利,他不认为我贪心;同鲍叔牙谋事,我把事情办糟了,他不认为我愚蠢;我三次从阵地上逃跑,他不认为我胆小怕死;我做官被驱逐,他不认为我不肖;我辅佐公子纠败而被囚忍辱,他不认为我不知羞耻……。生我者父母,知我者鲍子也!”这些事情都是因为管子“不羞小节而耻功名不显于天下”的生存价值观。

  .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