和座主汤敦甫先生游龙杖歌

2020-03-06 10:38:36 高中诗词

    春红已退夏绿疏,黄花未来人意孤。谁欤发艳回春腴,游龙作花红扶苏。髲髲八尺堆珊瑚,荡摇秋空如画图。世人但夸颜色姝,岂知直干中不枯。忍使花落
和座主汤敦甫先生游龙杖歌
  春红已退夏绿疏,黄花未来人意孤。谁欤发艳回春腴,游龙作花红扶苏。

  髲八尺堆珊瑚,荡摇秋空如画图。世人但夸颜色姝,岂知直干中不枯。

  忍使花落随犁锄,我师巡圃为踟蹰。试以为杖轻若无,刊落枝叶除根须。

  以铁为距漆作肤,策之稳步如安车。子美桃竹能给扶,昌黎赤藤杖自娱。

  风流文彩二子都,惜哉迁谪随江湖。岂若此杖忘崎岖,侍师缓步留天衢。

  七十谢政神蘧蘧,春光澹沱梨云铺。昆明芙蓉能白朱,与尔同佩花间壶。

  园官十客相友于,乃知草木遇各殊。赤藤桃竹愧不如,岂惟赤藤桃竹愧。

  梅曾亮的古诗大全

  和座主汤敦甫先生游龙杖歌注释

  作者:佚名扶苏[fúsū]1.亦作“扶胥”。树名。2.古代兵车上的藩盾。3.扶助。 枝叶扶苏 踟蹰[chíchú]1.徘徊;心中犹疑,要走不走的样子。2.也作踟躇。踟蹰不前 给扶[gěifú]给予扶侍之人。古时君主赐给大臣的一种礼遇。昌黎[chānglí]1.唐韩愈世居颍川,常据先世郡望自称昌黎(今河北省昌黎县)人;宋熙宁七年诏封昌黎伯,后世因尊称他为昌黎先生。唐韩愈《送陆歙州》诗序:“於是昌黎韩愈道愿留者之心,而泄其思。”明陈汝元《金莲记·构衅》:“绍昌黎之道脉,岂兴八代...

  

作者介绍

  梅曾亮(1786-1856),原名曾荫,字伯言,又字葛君,江苏上元(今南京)人,祖籍安徽宣城,曾祖时移籍江苏。他生长于一个颇有文化氛围的诗书家庭,其祖辈为著名数学家梅文鼎,其父梅冲,饱学诗书,嘉庆五年(1800)中举。

  母亲侯芝亲自改订过弹词《再生缘》,因此他从幼年时代,就受到良好的家庭环境熏陶。"少时工骈文",年轻时以诗文见长,所交管同、方东树、姚椿、毛岳生等,皆文学之士。

  18岁时拜姚鼐为师。"姚鼐主讲钟山书院,曾亮与邑人管同俱出其门,两人交最笃,同肆为古文,鼐称之不容口,名大起"。

  嘉庆二十五年(1820)中举。

  道光二年(1822)中进士,以知县衔分派贵州,因父母年老,未去赴任,于次年告病缴照。

  此后数年,曾入安徽巡抚邓廷桢与江苏巡抚陶澍之幕,然都历时不久。

  道光十二年,他再次人京。

  十四年授户部郎中官,直到道光二十九年去官回乡,在京师度过了近二十年的官宦生涯。

  梅曾亮自称:"曾亮居京师二十年,静观人事,于消息之理,稍有所悟,久无复进取之志,虽强名官,直一逆旅客耳。"以至他发出"我寄闲官十九年","故人怜我久京华,宦味谁知薄似纱"的感叹。终于在道光二十九年,告别京城朋友,回到阔别已久的故乡。

  辞官归里

  梅曾亮在道光末年、咸丰初年主讲扬州梅花书院。咸丰三年(1853),洪秀全领导的太平军攻占南京,梅曾亮辗转避乱于王墅村,后"曾亮依河督杨以增"。咸丰六年卒于清江,年71岁。著有《柏枧山房文集》、《诗集》、《文续集》、《诗续集》、《骈体文》等,另编有《古文词略》二十四卷。

  梅曾亮生活的时代,清王朝的腐朽统治已经暴露,国内、国际矛盾日益激化。他身处动荡不安的政治形势之中,与姚莹等其他桐城派作家一样,仍然维护封建礼教和统治,心系国家安危,表现出对国事与现实极度关心的热情。

  救时济世为己任

  他主张读书人要以救时济世为己任。他在《上汪尚书书》中写到:"曾亮自少好观古人之文词,及书契以来治乱要最之归,立法取舍之辨,以为士之生于世者,不可苟然而生,上之则佐天子宰制万物,役使群动,次之则如汉董仲舒、唐之昌黎、宋之欧阳,以昌明道术,辨析是非治乱为己任。其待时而行者,盖难几矣,其不待时而可言者,虽不能逮而窃有斯志。"他认为那些仕途畅达的人,有其位当应行其志,要以佐君济世为己任。那些才学高超,仕途阻塞,升迁无望的人,不要灰心丧气,要以"昌明道术,辨析是非治乱为己任",这样才能真正有益于世。他在《复邹松友书》中说:"君子疾没世而名不称,智士无思虑之变则不乐。上者立功业,其次垂文章于将来,有自见于没世之心,则不必当吾世而尽如吾意也。"倡导仕人,要么立功,要么立言,人人都要为济世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。

  早在鸦片战争以前,他就写下了《士说》、《民论》、《刑论》、《臣事论》等政论作品,揭露和批评官场及某些政事的弊病。他说:"天下之患,非事势之盘根错节之为患也,非法令不素具之为患也,非财不足之为患世。居官者,有不事事之心,而以其位为寄,汲汲然去之,是之为大患。"主张"法之加必自贵者始","任重而责之者厚","任轻而法之加者薄",揭露封建社会的腐败,就是在今天仍有借鉴意义。在《上方尚书书》、《上汪尚书书》、《复汪尚书书》等文中,他多方探讨国计民生之大事,谋划治国之道,心系国家安危。他在《记日本国事》一文中,根据自己听到的日本国的治国之道,比照中国社会的现状,赞叹日本政治"阶级少,则事权一,胥吏去,则上下通",旨在抨击中国社会官多级多,层层专权,相互掣肘,不办实事,人浮于事的不良社会风气。鸦片战争爆发后,他更是表现出一腔爱国热情,为抗击外国侵略者、鼓舞官民士气而奔走呐喊。在《上某公书》中,他积极支持抗击英国帝国主义侵略。在写《王刚节公家传》、《正气阁记》等文中,讴歌抗击侵略者的英勇事迹,悼念英勇抗敌的阵亡将士。在《与陆立夫书》中,他总结鸦片战争爆发以来历次失败的教训,提出诱敌登陆以扬我之长、制敌之短的克敌制胜的战术。在《徐柳臣五十寿序》中,他指出中国在战争中失败的原因是"中国非兵不多,粮不赢,患气不振"。上述这些都表现出他关心国家和民族前途命运的爱国主义思想,也是他学术思想和文学思想形成的基础。

  梅曾亮成就

  梅曾亮在桐城派的发展演变过程中,起到了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。一方面是由于他官场失意,仕途不畅,潜心古文学习,其古文创作成就高于同时期其他作家,吸引了许多文人归附门下。方东树推崇他:"读书深,胸襟高,故识解超而观理微,论事核,至其笔力,高简醇古,独得古人行文笔势妙处。此数者,北宋而后,元明以来,诸家所不见。为之不已,虽未敢许其必能祧宋,然能必其与宋大家并立不朽。"姚莹说他:"伯言为户部郎官二十余年,植品甚高,诗、古文功力无与抗衡者,以其所得,为好古文者倡导,和者益众,于是先生(指姚鼐)之说盖大明。"另一方面,道光后期桐城古文家较有名者,相继谢世,?这为古文创作形成以梅氏为中心,客观上提供了优越的外部环境。梅曾亮这一时期,久居京城,交结文士,遍纳门徒,自然成为弘扬桐城派大师方、刘、姚散文理论的核心人物。梅曾亮是如何继承并发展桐城派文学创作理论的呢?

  梅曾亮把刘大提倡的"气"说,进一步阐述发挥。在桐城派四祖中,刘大?论文已经非常重"气"。他说:"昔人云:'文以气为主,气不可以不贯,鼓气以势壮为美,而气不可以不息'此语甚好。"梅曾亮把刘氏的观点进一步发挥拓展,他说:"夫古文与他体异者,以首尾气不可断耳。有二首尾焉,则断矣。退之谓六朝文杂乱无章,人以为过论。夫上衣下裳,相成而不复也,故成章。若衣上加衣,裳下有裳,此所谓无章矣。其能成章者,一气者也。"可见梅曾亮非常强调行文的一气呵成,气脉流畅。他还说:"文气贵直而其体贵屈。不直则无以畅其机,不屈则无以达其情,故善为诗文者主乎达而已矣。"这就是说文章在主题鲜明、一气呵成的同时,要善于曲折尽意,不能一味直露。因为客观事物总是复杂多变的,作文要表达精深的思想,丰富的内容,就更需要曲折有致,这样才能表达得准确与完备,收到良好的效果。

  
    .?
[高中诗词]相关推荐