其一 jìjìdōngpōyībìngwēng
寂寂东坡一病翁,I,lonelyMasterofEasternSlope,lyingillinbed; báixūxiāosànmǎnshuāngfēng
白须萧散满霜风。Mystragglingwhitebeardflowsinthewindlikefrostspread. xiǎoérwùxǐzhūyánzài
小儿误喜朱颜在,Seeingmycrimsonface,mysonisgladI'mfine; yīxiàonǎzhīshìjiǔhóng
一笑哪知是酒红。Ilaugh,forhedoesnotknowIhavedrunkenwine. 其二
fùlǎozhēngkànwūjiǎojīn
父老争看乌角巾,Fatherandfathercontendforthescarf yīngyuáncéngxiànzǎiguānshēn
溪边古路三叉口,Thethreeforksoftheancientroadbythebrook dúlìxiéyángshùguòrén
独立斜阳数过人。IndependentinclinedYang 其三
běichuánbúdàomǐrúzhū
北船不到米如珠,TheNorthshipisnotMiRuzhu zuìbǎoxiāotiáobànyuèwú
醉饱萧条半月无。Intoxicatedanddepressedforhalfamonth míngrìdōngjiāzhīsìzào
明日东家知祀灶,Tomorrow'sEasthome zhījīdòujiǔdìngpánwú
只鸡斗酒定膰吾。Achickenwineandawine 其四
báifāxiāosànmǎnshuāngfēng 白发萧散满霜风,Dishevelledwhitehairflowsinthewindlikefrostspread; xiǎogéténgchuángjìbìngróng 小阁藤床寄病容。Inmysmallstudy,Ilieillinwickerbed. bàodàoxiānshēngchūnshuìměi 报道先生春睡美,KnowingthatIamsleepingasweetsleepinspring, dàorénqīngdǎwǔgèngzhōng 道人轻打五更钟。TheTaoistpriesttakescaremorningbellssoftlyring. 注释
萧散:萧疏散乱。霜风:形容头发披离。
小阁:在惠州时住的嘉佑寺房舍。
道人:寺中僧人。
须:一本作“头”。
小儿:指作者第三子苏过,他是随到岭南的。
乌角巾:隐士之冠。许浑诗:“归卧养天真,鹿裘乌角巾。”
宰官:泛指官吏。作者因作宰官,借此自喻。
祀灶:祭灶神,古代五祀之一。《礼记·月令》:“(孟夏之月)其祀灶,祭先肺。”汉以前祀灶在夏天举行。后传说汉代阴子方腊日晨见到灶神,并以黄羊祭之,因而大富,逐以腊日为祀灶日。旧时风俗多以阴历十二月二十三日或二十四日为祀灶日。
膰:古代祭祀用的烤肉。《史记·孔子世家》:“鲁今且郊,如致膰乎大夫,则吾犹可以止。”这里“膰”当动词“馈”,进食于人。
翻译
其一
孤苦寂然的东坡老翁我在病中,须发萧然,就像一世不散的霜风。
邻家儿童欣喜地夸我脸色泛红,我木然一笑露出了真相,原来是酒后的醉容。
其二
父老们争着看我这黑色的头巾,是因为我这个平民,曾有过官职在身。
而如今,溪边路口人独立,看夕阳西沉,数过路行人。
其三
北来的粮船未到,近来米贵如珍珠,半月不知饱和醉,这肚子好萧条好清苦。
好在明天是祭灶日,难得这年末岁尾,东家宰鸡,烤肉,备酒,定会饷我祭肉醉一回。
赏析
第一首诗,作者在诗中自嘲衰老。首句,写处境寂寞,因衰病而成老翁。次句,以风吹“萧散”的白须申述衰老。“霜”字既显须白之色,又带凄寒之气。这二句使人感到萧飒可伤。后二句忽借酒后脸上暂现红色一事,表现轻快的情绪,诗境转为绚烂。白居易《醉中对红叶》诗:“醉貌如霜叶,虽红不是春。”陆游《久雨小饮》诗:“樽前枯面暂生红。”也是写“醉面”之“红”,但直接指出不是“真红”。苏轼此诗,先写旁观的肯定,再写自己的否定,用笔较为曲折,也显得洒脱。“小儿误喜”,可能是儿子安慰父亲的话,更可能是诗人故作设想之辞。因为这时候,随侍诗人身边的儿子苏过,年已二十八岁,不会幼稚到把“酒红”当作“真红”,但诗人为了表达欢悦的心情,有意借儿子的话引来“喜”字;儿子之喜又引来他的“一笑”。但在“朱颜”与“喜”之前,先着一“误”字;经过“一笑”之后,又点破“朱颜”原是“酒红”。对儿子之喜的否定又回到对衰老的肯定。这里,诗人的情绪改变了,诗境改变了,但前面所写的可伤之事并没有改变。诗篇的成功之处,就是通过情绪的变化,色彩的变化,内容的反复的否定和肯定,表现了诗人能用达观的态度、风趣的笔墨去对待和描写引人感伤之事,显得曲折坦荡,情趣风生,有过人的胸襟和笔力。
第二首诗描写诗人处境的寂寞。组诗的前一首从寂寞写到热闹,这一首则从热闹写到寂寞。起二句说诗人出门时,有许多“父老”围着看他。他此时虽然像隐者、普通书生那样戴着“乌角巾”,但“父老”们知道他是一个曾经做过“宰官”的不平常人。角巾是隐士们喜戴的头巾,屡见于《晋书》记载。乌是黑色,杜甫《南邻》诗有“锦里先生乌角巾”之句。“现宰官身”,语出《法华经》,宰官,泛指官吏,用典无痕。苏轼虽然在政治上屡遭打击,屡受贬谪,但他才名极大,贬谪时经常有人欢迎他。他在黄州时如此,在惠州时也是如此,他诗中就有“到处聚观香案吏”、“父老相携迎此翁”之句。在儋州,“父老争观”,不只是“曾现宰言身”之故,而是他的文章、气节之名,也略传到海南中来。父老的亲近足以自豪,但诗人说“缘”(因为)的是“宰官身”,又足自悲。这二句写的是热闹中的寂寞,自豪中的悲凉。后二句专写寂寞,弥见悲凉。一阵的热闹过去之后,“路人”少到可“数”,环境的荒僻寂寞可知。诗人闲着无事在“数”这些“路人”,加以“斜旧”、“古路”,只身“独立”,显得悲凉之至。但诗句只写物象,不着议论,不抒情感,不露“寂寞”与“悲凉”的字样,而寂寞与悲凉自在物象中见出。一个才高一世,在文坛、政坛都能大显身手的苏轼,落到这种境地,就其自身来说,是不幸,就国家来说,又是十分不公平。但诗人却不自嗟叹,而用自我欣赏、自我回味的心境来对待它。他的旷达胸怀盖着内心的不平,但这种旷达只会把不平保持得更深微、更长久。这首诗的成功之处,就是能用恬淡的笔触,不露痕迹地来反映悲凉情境,蕴蓄着身世的不幸和社会的不平,高情远韵,余味悠然,而客观上却会引起读者极大的同情和为之产生愤慨。
第三首诗写诗人和儋州人民的深厚感情。起句写北方船只不到,儋州米价贵了起来,有“米珠薪桂”之慨。儋州当时耕种落后,产米很少,苏轼《和陶劝农六首》小序说:“海南多荒田,俗以贸香为业。所产杭稻,不足于食。”所以“北船不到”,米价高涨是必然的。次句写在上述情况下,诗人半月不得醉饱,这也是实况,参看他在儋州的其他诗作可知。后二句写第二天是东邻祭灶之日,他们和诗人感情极好,会以祭品相饷。膰,本义为祭肉,这里作动词用,指送祭灶品,即送“只鸡斗酒”。“只鸡斗酒”,语出曹操《祭桥玄文》,切合祭品,用典精当。上二句写诗人自己的窘况,也写儋州的环境;后二句写诗人对邻人的信赖,从一件具体小事侧面反映他和儋州人民感情的深厚。这首诗的成功之处是以直截之笔写真率之怀。它直写诗人的渴酒思肉,直写对邻人送酒肉的期待,毫不掩饰,毫不做作,正如纪昀所评的“真得好”。诗写求酒肉,又写得这样真而不鄙。是否不鄙,就要看其“全人”,有待于“知人论世”了。
这首诗是苏轼晚年的白描好诗。第一首以风趣胜,第二首以含蓄胜,第三首以真率胜,共同的特点是作者的胸怀旷达坦荡,诗篇的笔调恬适闲远,情韵俱佳。它的作用,正在于诗篇所体现的作者心境与诗境的超旷闲逸,值得人们学习。
第四首诗此为苏轼贬居惠州的一首诗作,表现了与当地人融洽相处的友好关系,也是苏轼随遇而安性格的具体体现。绍圣四年(1097)作。未久即被再贬儋州(海南岛西北,宋为南宁军,在当时是最边远、最荒野的军州)。也许与这首诗有关。据宋曾季狸《艇斋诗话》说这诗给章惇——当时的宰相看见了,以为苏轼这样安逸的“春睡美”,怒而再予谪贬儋州。
清人纪昀(纪晓岚)评这组诗第三首:“真得好。”
清人王文诰评这三首诗:“平淡之极,却有无限作用,未易以情景论也。”
宋哲宗元符二年(1099年),大诗人苏轼由惠州(今属广东省)贬所再贬儋州(治所在今广东儋县西北,辖境在今海南省西部地区),时已64岁,且病魔缠身,正处于“食无肉,居无室,病无药,出无友”的困境。此年岁末,作《纵笔三首》。
苏轼的古诗大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