对戚继光感兴趣的小伙伴们,小编带来了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。
“美人迟暮,英雄暮年”都是让人极为感伤的事情。戚继光的晚年不只感伤,还凄惨。政治上没了前途,家庭中没了妻子,重病缠身,孤独而亡。
为什么他会有这样的结局?
只能说戚继光的一生成也张居正,败也张居正。
若论中国古代名将,戚继光绝对名列其中。他根据自己的理论知识和实战经验,撰写的《纪效新书》和《练兵实纪》,在古代军事学上具有重要地位。
而他在金华、义乌等地组建的戚家军更是名扬四海,独创的鸳鸯阵法,在抗击倭寇时百战百胜,曾创下歼灭倭寇千人己方却无一人伤亡的惊人战绩。
那时的戚继光,转战于浙江、福建、广东等沿海各地,令倭寇闻风丧胆!自元代到明朝200多年的东南沿海倭患,正是在戚继光手里,才得到了最后的终结。
而戚继光,也因此成为了让后世敬仰的抗倭英雄。
平定东南倭患后,戚继光转而被调往北方长城的蓟门,防御蒙古的侵袭。针对北方游牧擅长骑兵作战、快速机动的特点,他建立了“车营”牵制骑兵。
所谓“车营”,是指由4名士兵推一辆战车,车里放着拒马栏和火器,对阵时以战车结成方阵阻挡敌方步骑,先用火器远攻,再派步兵用拒马栏列于阵前,在战车方阵的掩护下以长枪刺杀敌人,最后是骑兵上前冲杀收割人头。
这是一个典型的防御型阵法,虽然不合适灵活度很高的长途奔袭,但却能以有限的兵力,形成了一个“移动的堡垒”。
蒙古骑兵之所以难对付,说到根上是他们的行动飘忽不定,时常聚合在一处攻击明军薄弱的环节。明朝虽然十分重视长城防御工事的修建,但这么一条长达万里的长城,时不时要根据蒙古人的攻击点来调整兵力集结地,显得十分被动和疲于奔命。
而戚继光专门针对蒙古骑兵飘忽不定的劫掠活动,就是利用“火器远射、步兵防守、骑兵反击”等全方位的战斗模式,用武器优势弥补了长城防线兵力的分散。
这样一来,即便明军来不及集结,也能凭借“车营”拖住蒙古骑兵,为援军的到来争取宝贵的时间,甚至仅凭一己之力,让蒙古人突破不了边塞外围的防线。
可以说明朝的“南倭北虏”两大患,戚继光都打过,还打出了很好的成绩和名声,足见他作战艺术的高超。
通过以上描述,大家是否觉得戚继光就是那种典型的古代武将,一心扑在军事上,对政治却不大精通?
如果真这样想的话,那可就大错特错了。
戚继光一点也不“典型”,他根本不是大家想象中武将的那种死板形象。上了战场他骁勇无比,下了战场他十分圆滑,深诣为官之道,早早地就抱上了张居正的大腿。
那时候还是嘉靖年间,张居正别说当大明首辅,都还没入阁呢。戚继光这么早就和他拉上了关系,说明他看人的政治眼光也是贼准。
随着张居正步步高升飞黄腾达,戚继光的仕途也走得很稳。
要是没有张居正的支持,他也许逃不过朝中的党派斗争,无论南下抗倭还是北上守边,都没那么顺畅。
但是张居正死后,万历皇帝翻脸不认人,清算起了张氏家族。政敌们看出风向,开始攻击他的门人子弟。
而戚继光就被看作了张居正的党羽,被大臣们一再弹劾,先从北方调往广东,后遭到罢免,只得黯然回乡。他的弟弟戚继美也受牵连被罢免,没多久就病死了。
这就是明朝党争的可怕之处了,对人不对事,哪怕事情是正确的,只要是对头做出来的,那也要坚决否定。
更加雪上加霜的是,戚继光的原配正妻王氏,抛弃他跑回娘家,并卷走了所有财产。
这是怎么一回事呢?
原来,戚继光和王氏刚结婚时,两人感情很深。戚继光对夫人是又敬又爱,甚至传出了“请夫人阅兵”这种惧内的笑话。
但王氏所生的几个孩子都夭折了,戚继光就瞒着她纳了3个小妾,生下5个孩子。
王氏性情激烈,知道后差点提刀杀了戚继光,可在他的一再哭求下才松了口,把次子戚安国记在她名下,由她精心教养,养着养着就有了母子之情。
可是不料,戚安国没多久也夭折了!
亲生孩子和抱来的庶子都没养活,王氏深受打击,精神上倍受折磨,似乎有了失常的迹象,再也不想留在戚家这个伤心地,于是就收拾包袱回娘家了。或许是出于对戚继光的埋怨,王氏走时还卷走了大部分财产。
凄凉无比戚继光,就这样过了三年,60岁时病死。
总的说来,戚继光晚年的凄凉,是因为他和张居正的关系过于紧密。明朝党争,从来没有常胜将军,戚继光享受了张居正带来的好处,也难免要承受他带来的牵连。